山寨食品的主要特点是“长得”和正品极其相似,价格却要便宜很多。食品、酒类等行业傍名牌现象不断出现,主要缘于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存在的巨大利润空间。傍名牌不仅节约了品牌宣传的前期成本,更是让这些企业搭上了便车,借助名牌的优势进入快速收割期。业内人士表示,山寨食品涉及到食品安全和商标侵权等多方面因素,是一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。有关部门需要提高监管力度。山寨食品从包装上与一些正规产品高度相仿,往往只是一字之差,如果不逐字查看很难辨别出来。山寨食品往往有着翻倍的暴利,同时,山寨食品已经影响到了正规厂家的品牌形象。相关专家则表示,山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也存在安全隐患。
山寨食品主要集中在食品批发市场。很多山寨食品在批发市场上有“专柜”,各种知名品牌的山寨食品应有尽有。而前来批发的客户基本上是来自城乡结合部,这些山寨食品也是明码标价。价格与正规产品相比,大多相差一倍以上。
通常情况下,大型的商场、超市进验货比较严,山寨食品进不去,所以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处取得生存。有些人明知道是山寨知名品牌,但山寨品乍一看很难分辨真伪,且价格便宜,能满足他们对名牌的心理需求。而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,如火车站附近,山寨食品也频繁出没。在火车站附近购物的人群,一般来说购物心理比较急切,没有时间去分辨产品是否是山寨,另外在车站附近,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比较有限,有时候不得不购买山寨食品。
山寨食品首先出现在城乡结合部,后来逐渐向农村渗透。在利益的驱使下,近年又逐渐转向城市,大有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意图,让不少知名企业头痛不已。而这些山寨厂家的规模大小不一,有的销售范围集中在邻近几个省份,有的则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代理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打着“正规军”的旗号,而自身却鱼龙混杂,在食品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隐患,因此他建议消费者还应选择正规厂家的食品。
要从源头上倡导食品生产商、销售商慎独自律、择善而从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。“农村消费者是弱者中的弱者,不能为了利益坑害他人。同时,要健全行业自律制度,行业协会加强自律,清除潜规则、害群之马和霸王条款,不让生产山寨产品的企业有任何生存空间。”
打造农村消费者友好型的行政监管体系和司法救助体系。市场失灵时,监管者不该失灵;监管者失灵时,法院不该失灵。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向农村延伸,可通过巡回监管的方式,走出办公室,走近农民。当地法院应开门立案、凡诉必理,快立案、快审理、快判决、快执行,重点解决农民朋友维权难、打官司难、执行难的问题。不能让农村市场变成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。